周航:实现能源自由,要靠企业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还是不举手就发言 Author 周航
黄土地上望星空
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
辛庄课堂首期班将于5月26日开课
作者 | 周航
辛庄课堂商业实践导师
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
企业家是解决气候问题的主体
我们常看到的海报宣传语一样,关紧水龙头,节约每一滴水随手关灯。这是从老百姓和公益的视角出发,并不是说不好,但是企业家与普通人不一样的是他们冒险、创新和英雄主义的精神,正是这些精神,推动着企业家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他们不仅可以解决一个给定的问题,更可以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它。因为它不会评判或者要求他人,说政府应该为此做什么,消费者应该做什么,他们说的最多的是,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而企业家不从政,也没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强制权,他们只有市场,市场的核心是自由交换,市场意识,面向什么人群提供什么,同时因为不满足的状态,他总想比对手更出色、更高效率,通过创新超越对手,然后组织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包括政府,资本市场 技术。团结、合作、妥协、竞争都是灵活的手段,只要有利于解决问题。他们总能找到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的资源,并善于利用它。
真正的共同体,只有人类在面对共同的重大问题时,才会有。如果说还在争吵,只能说这个问题还不够重大,或者不够惨痛。回望人类历史,如果希望重大问题得以解决,最好指望科学进步和杰出的企业家。
在气候问题上更是如此,我们先看比尔·盖茨用他的企业家思维是如何思考的。
在这本书中,比尔·盖茨先把人类的排放问题先做一个非常结构化的研究,比如说能源燃烧、物质制造、交通、农业这几个大的领域共同构成了碳排放的总量,然后认识到目前我们分别是怎么解决的,比如在能源供给上,化石燃料的清洁技术有哪些提升的空间?什么可以取代它?风、水、太阳能、核能这些自然能源在未来又会占多大的比例?
再说农业,牛的特殊的生物结构让它成为碳排放的大户,如果我们如果不吃牛肉了,不喝牛奶了,人类的蛋白供给又应该通过什么来补充呢?
从中,你都可以看到一个企业家广阔的视野:把所有的问题解构了,变成一个工程问题,变成一个商业问题,然后变成一个可解决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呼吁一个美好的愿景。
这就让我产生了一种特别大的敬佩之意,一个企业家担负起一个想去帮全人类解决共同问题的这种使命感,而且不仅仅是让别人解决,他们也从来不让别人解决。企业家和别的不同的人或者不同身份的人的一个最大的不同是,企业家认为自己就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你也会说提倡解决环境问题的还有 NGO 啊,它们也在努力号召。NGO是很好的,可以唤醒公众参与的意识,但是 NGO 本质上的作用相比商业而言微乎其微。我理解的 NGO 思维是说什么东西不好,就要阻止它、抵抗它。我觉得要唤醒大家的环保意识,环保意识并不会从根本上高效地不解决问题。世界上有任何一个重大问题是靠 NGO 解决的?大都是靠商业解决的。
所以,科学家通常是提出问题,政治家和 NGO 是呼吁大家来解决问题,企业家是真正解决问题的人。
借用张维迎老师对企业家精神的描述可能更为精准:企业家、工程师、科学家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科学技术加速进步机制。在这个机制中,企业家是轴心,或者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发动机,企业家不断创造出来的社会需求推动者科学的发明和创造。科学家发明和创造的成功,又被企业家应用到经营和生产中去,转变成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把科学技术的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如此循环往复。
多用电可能更有利于碳中和事业
工业革命让我们认识到要发展经济,就需要更多的能源,但是能源不够用怎么办?所有人类,包括发达的欧美,和已经快成为发达国家的中国,以及还没有发达起来的国家,都有发展的权利,都有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权利。所以人类要发展就需要更多的能源。这本书中也有一张图,可以看到能源对于现代文明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一方面,人类经济需要更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需要能源不影响气候。这是个双重难题。正好最近我跟很多人交流,大概测算了一下,现在全世界一年发二十五万亿度电,中国发七万五千亿度电,中国的碳排放现在占了全球的百分之二十七,这样来看我们自然是第一大。第二是美国,但是低我们很多,是百分之十几。像英国、日本、法国这些发达国家更少,只有百分之一点几到二点几。这意味着什么?
以中国为例,中国现在 GDP 差不多一万美金,十四亿人,七万五千多电,也就是我们人均消费一年五千多度电。哪怕个人的单位能耗进一步下降,但是经济还要继续发展,电也还是会增长的。这样类推下去,如果全球都能发展,还要都发展,人口也还会继续增长,假设人类达到一百亿人口,人均一万度电,人类的能源的总消耗,本世纪中期至少要按照一百万亿度电一年来去设计,而现在才二十五万亿度。
所以,人类最起码还要多发四五倍甚至更多的电。如果未来所有的汽车都变成电动车,那你想想我们的所有交通类的通过燃烧来解决的能源需求全部要转化为电的话,对电的需求还会更大,可以说人类必须要有更多的能力去清洁地发电,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假设。
这听起来很难,但是就像人类通过互联网很大程度实现了信息的自由一样,你会发现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虽然整个地球不缺水,缺的是淡水,但是如果我们把海水淡化,其实人类的淡水问题是不是也会迎刃而解?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人类一旦实现能源自由以后,可想象的世界会非常广阔。就像我们有了计算的自由以后,人类的计算能力暴涨,涨了上百万、上亿亿计的能力。如果没有人类计算能力的极大解放,就不会有AI对吧?能源也是一样,我们必须用技术和创新去解决气候问题的同时解决能源自由问题,这样人类才会真正进入一个更大的时代。
摆脱人性的本能恐惧,
期待能源之间的效率竞赛
我个人认为核可能是一个更好、更可行的办法。比如法国全国的能源供给结构里面百分之七十是核能,法国大概7000万人口。如果法国这样一个发达国家都可以用核能来解决自己的能源供给,理论上来说全世界都可以。但是因为核的这个伤害性太大,切尔诺贝利,福岛、包括美国曾经发生过的三里岛对于地方都是毁灭性的,但是人类在整个核能的利用上就发生过这三次大的事故,导致我们人性中就对这样一个不可控的东西有一种天生的恐惧,也不敢发展。
对计算机也一样,在 PC 时代,一会儿一个病毒一会儿一个病毒,充满了不安全,但是应运而生像 360 安全、杀毒等等技术,人类也改变了整个操作系统的架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反而没有人觉得手机不安全了,所以我们人类应该对自己更有信心,应该相信企业家,相信科学,相信人类有充分的智慧和能力去解决问题。
比尔·盖茨书中也谈到了他投资的泰拉能源,提出了新一代的核安全的技术,可以让人类非常安全地去应用核能。未来肯定会有更好的技术和企业,让核能的裂变、聚变安全高效地实现。你可以想象,当广袤的西伯利亚、蒙古、撒哈拉、加拿大北部成为全球超级能源中心,形成一种能源互联网,而分布式自然能中心不就是最终走进历史的当年荷兰风车模式吗?
周航在荷兰看到的分布式风车模式
而从发展核能来看,这一点其实中国特别有优势。西方的国家体制受民意、选票主导,哪怕科学论证和理性论证的再清楚,而民众天生就惧怕核,所以很难发展。这恰恰是中国的优势,中国可以更有勇气在核的安全利用上走在世界前列,真正成为一个世界在核能源利用上一个新的领导者。据我了解,目前中国不管是在核的工程、核的技术方面都还走得蛮快的。人的惧怕和恐惧心理是人之本性,但是我们恰好利用中国广袤的国土,比如中西部、蒙古、新疆,甚至沙漠无人地带、人员缺少的地方,鼓励本身就散落在那里需要被扶贫的人民群众,让他们迁移到大城市,融入城市生活,而把大量的地区留给作为能源供给。退一万步说,就算有问题,问题也可以更好地控制。
中国两弹一星的时候,我们到新疆罗布泊搞核爆炸,我们的生活没受什么影响,所以是不是应该有这样的一种观念,利用自己的制度优势成为世界核能和平利用开发的新一代领导者?中国应该站在这样的历史机遇的潮头。
我前段时间去了合肥的中科院等离子所,其实他们已经做了好几十年实验,甚至这种技术在科学上已经论证了,现在只不过要突破材料问题、突破工程问题,假以时日超导、低温超导技术等等这些有了突破以后,我们一定会实现能源自由。
我曾带着自己的观点去跟清华公共管理学院的齐晔教授交流,他给了我一个完全相反的意见。他认为风能或者其他自然能的成本下降得更快。因为不同能源结构之间也在不同的竞争,如果又便宜又安全,那当然更有优势了。
CO₂也许是未来的新石油
但是,它到底是个废物还是个有用之物?这让我想到石油史。它的发展时间不长,大概是在 1846 年前后,人类才发展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现代油田。在此之前,我们认为这就是垃圾、有害品,流出来的黑炭不仅臭还易燃。当我们有了技术,有了能力,从开始把石油只是提炼成煤油,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可以从石油中提取各种各样更细分的燃烧物,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伴生产品。可以说,没有石油就不会有塑料产业,也不会有人类很多新材料的应用。同样,在一个世纪以前,有铀矿藏的国家总认为这种资源没什么价值,而在今天铀是具有很高价值的资源。
《迁徙的鸟》| 石油的出现
乐观看待气候问题
而对于中国,过去的二十年互联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越来越目光远大、格局越来越远大的新一代企业家,他们应该有能力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以一种新的格局观和事业。如果过去我们的能见度一百米的话,现在新一代的企业家应该有能力去努力眺望未来一百公里以外的世界,他们要做的事儿也不是短期抓什么机会,而是试图用一种更创新的技术和商业去构建一个更宏大和更美好的未来。
BOOK
韩茂莉:中国历史上西胜东负的地理学基础
《珠峰海螺》作者黄怒波先生和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向日喀则市、西藏登山协会、西藏圣山登山探险服务有限公司队员赠书活动
张维迎:价值观冲突给企业家带来的挑战
感谢您关注“辛庄课堂”。本公众号由“辛庄课堂”制作并享有版权;转载、摘录、引用、改编、阐释本号原创文章的部分或全部须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若未经本号许可,将追究其相应责任。该平台引用的部分内容、图片、音/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协商相关授权事宜。谢谢!